17岁女孩结肠内长了上万个息肉,这种遗传病不治十有八九癌变

做过肠镜的朋友应该听说过肠息肉,通常情况并无大碍。普通人发现少数的肠息肉,很常见,然而近日,黑龙江省医院报道了一例罕见的病例,肠内竟然长了上万颗息肉。

这是一位年仅17岁的女孩,因为感觉身体不舒服,家人带她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为女孩做了肠镜,结果竟发现女孩的结肠内长了密密麻麻的息肉,据估计有上万颗。

从医生口中了解到,这种息肉叫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百科显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单体显性遗传性疾病,30%-50%的病例有APC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5q21-22)突变。息肉的数量多,从100到上千不等,女孩肠内的上万颗息肉已经是非常罕见。

医生介绍,长了肠息肉通常有这4个信号。

(1)便秘和腹泻肠息肉常见的症状,如果长期的腹泻和便秘,吃药也不见好转,一定要警惕。

(2)大便带血持续一段时间的大便带血,用药也会反复出现的情况,及时去医院检查。

(3)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大便变细、有凹槽、有黏液,排便次数增加,需要引起重视。

(4)腹痛长期腹部疼痛,尤其是隐痛。

为什么会长结肠息肉?

目前科学家仍没找到发病机制,除了遗传的因素,有以下几点影响因素。

(1)年龄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2)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

(3)胆汁代谢紊乱有研究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4)肠道炎性刺激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5)肠道微生态失衡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

(6)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腺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7)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肠息肉会癌变,发现了怎么办?

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密切,大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专家表示,约20%的肠癌与遗传相关,其中家族性结肠息肉常见。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属于显性遗传性疾病,遗传给下一代几率约50。如果有亲属尤其是直系亲属患病,需要定期检查,做肠镜,争取早发现早干预。病理学上,息肉可以分析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如果息肉属于肿瘤性病变,临床上一经发现,一般都会进行切除。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肠息肉,医生均会建议进行病理分析。如果是少数的息肉,医生会在内窥镜下进行割除,免除后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