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熟记这40个字,预防癌症并不难!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肿瘤的治疗被重视,但预防和康复往往被轻视”的现象,显示中国肿瘤防控形式依然严峻,作为“中原肿瘤科普第一人”,陈小兵教授近20年来不遗余力地向民众推广“预防为主”的防癌理念,为肿瘤科普宣教,可谓殚精竭虑。

11月12日-11月15日,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在广州召开,39健康新闻会客厅邀请到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消化内科二病区主任陈小兵教授详解肿瘤科普的重要性及癌症防治心得。

以下是访谈实录:

39健康: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之余,您一直热心医学科普工作,请您分享一下个人科普心得,医学科普的重要性有哪些?

陈小兵:谈到个人做科普的体会,我的理解是科普临床化,临床科普化,我们很多的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就是“天天做科普,人人做科普”只是很多医生没有意识到。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患者会问我们的临床医生:胸水、腹水做了多次的穿刺,没有发现癌细胞是不是就不是癌?此时,我们临床医生回答问题时,实际上用的就是科普语言,我们不能讲得晦涩、专业、高端,我们通常是这样表达,“这就像钓鱼,我们钓到了鱼,我们说河里有鱼,但是没有钓到鱼的时候,我们绝不能说河里没有鱼”,患者一听立刻就明白。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病人,尤其是脑瘤的患者,在做手术之前,会反复地追问他的主管医生,“医生,我得的是不是肿瘤,到底是哪一种肿瘤?为什么你们医生用了这么多的手段、这么多的方法,还是搞不明白?还要开了刀才能确定?”这是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

这种问题,我们的医生也是用科普的方法,比如我会这样告诉病人,“这就像我们去买西瓜,西瓜熟不熟?即便经验再丰富的瓜农,也只能大概判断,真实情况如何,一定需要打开看看。”医学诊断不能单凭经验,需要我们用科普的语言,用患者和家属能够明白、听懂的话术来表达,需要我们临床和科普深入的融合,这是一种面向患者和家属的科普,我们叫做患者教育,或者叫患者宣教,事实上它也是一种科普形态。

第二层次的科普是面向社会大众。这不仅仅是为了开展临床工作,也是为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2016年8月,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明确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医务工作者已深切地意识到,应该从以临床诊疗为中心,转化为以疾病预防为中心,以健康促进为中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这是一种理念的创新和转变。

疾病的预防是医务工作者份内之事。过去可能很多人认为一个医生应该是治病救人。事实上,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疾病应该全程管理,从一个生命诞生之日起,甚至从生命在母体内还没有诞生之前,我们就应该抓健康,抓生命的关怀,抓健康的管理。从那一刻开始,医务工作者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面向社会大众做科普的意义所在。

我个人的理解,健康中国科普先行,科普先行、重在基层,基层科普、预防为主。我们应该狠抓预防,把正确的预防理念、科学的预防知识、合理的预防行为,教给我们的社会大众,这需要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投身科普市场,投身科普事业中,为健康中国助力。我们说科普难,医学科普更难,做社会大众欢迎的医学科普,包括被我们媒体所欢迎的科普,那真的是难上加难。

39健康:您认为医生的健康科普内容应该包括哪些?

陈小兵:说到科普内容,我始终认为我们应该科普那些有定论的规范、指南共识,而对那些还在探索中的,尤其是医学界内部有争论的内容,我本人秉持不要做科普。

为什么?这个时候因为有争议,我们无法明确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假如我们告知了社会大众,有可能社会大众接受了所谓的教育科普之后,去执行,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医学界又推出了新的理念,怎么办?

因此对有结论的观点或者共识,我们要做科普,对没有结论的、有争议的,我本人认为应该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解决它。当科学研究解决了争议之后,我们再进行科学普及。如果说科学研究是内容的制造商,科学普及,那就是内容的宣传者、推广者和普及者。

39健康:作为消化道肿瘤领域的专家,您怎么看我国癌症的死亡率一直高于其他国家?近年来,针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是否有新突破?

陈小兵:为什么中美之间癌症的治愈率、5年生存率有差距,这里有很多原因,除了我们的疾病谱不同,比如说欧美国家,常见肿瘤都是效果好的,能治愈的癌种比较多。例如男性第一位的是前列腺癌,女性第一位的是乳腺癌,这两种肿瘤的治疗方法多,手段也多样,疗效也比较明确。但是我国常见的癌种往往是难治型的,比如说肝癌、胃癌、食管癌,这三大中国特色的消化道癌症,它的治疗效果比较差,愈后也比较糟糕。

第二个方面,当疾病谱不同的时候,就需要提高药物的可及性。说到药物的可及性,以消化道肿瘤为例,在过去,我们与国外有明显差距,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最近四五年,我们的肿瘤防治事业突飞猛进,我们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食管癌、胃癌还是肝癌,肠癌等,很多新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批上市,同时我们国内也有自己研发的一些创新性药物上市。

同时,国外的一些新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中国市场,比如治疗肠癌的一些新药,过去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但现在,这些药物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家医保谈判中,不仅降价还纳入了医保,比如肠癌的靶向药物瑞格非尼,呋喹替尼等药物,降价幅度很大,提高了药物可得性。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免疫治疗药物还是存在差距,特别是PD1单抗、PDL1单抗,价格依然偏高,对患者而言,仍然是具有不可及性。比方说现在非常火爆的0药和K药,这两款药物疗效确切,但是进入中国市场后,价格居高不下。很多的病人因为经济实力受限,往往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手段和机会。

好消息就是,据说最近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保谈判,如果能够谈判成功,这些药物大幅降价之后,希望能够惠及到更多的癌症患者,尤其是消化道癌症患者。因为O药已经有了胃癌的适应症,而k药先后拿到了食管癌的适应症。

另外一些新药,比方说PDL1单抗,已经获批了肝癌的适应症,但就是因为价格太高,没有纳入医保。一个药物从上市拿到适应症、再被获批、最终进入到医保、还降价,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共同推动。

我个人还有一种担忧,就是我们的降价速度永远跟不上新药的研发速度。以肝癌为例,今年上半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了一个新的文章,这篇文章研究证明TA组合就是T和A是两个药,两个针剂,一个T是阿替利珠单抗,另外一个A叫做贝伐珠单抗,这两个药物可以联合治疗肝癌,大幅度提高晚期肝癌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和水平,但是这两种药目前都没有纳入到肝癌的医保,很遗憾。

虽然说国际权威的医学机构、医学期刊都正式的认可了这个方案,但是因为价格太高,对我们的患者仍然具有不可及性,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的推动。当然也需要我们的患者和社会大众更新观念,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努力地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方式,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另外一方面需要做好肿瘤筛查,较早揪出肿瘤的“尾巴”。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有个别患胆管癌、胰腺癌的晚期患者,因为购买了大病保险,获得理赔,生命得到了延长。其中有1例病人现在已经将近4年了,同期治疗的很多病人都已经离开了,但是他还在,为什么?因为他的女儿给他买了一份大保险,这份保险已经为他节省了将近200万的费用,使得他能有经济实力继续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三个方面:第一、要缩小与国际间的差距;第二、积极抓好预防工作,降低患癌风险;第三、如果确诊癌症后要规范治疗。在用药方面,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当然个人也要积极面对,比如合理看待药物的毒副作用,要正确的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只有医患双方共同携手,才能在正确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药物,让它发挥最好的疗效,为患者带来福祉。

39健康:对于癌症预防,您认为有哪些好的方法值得推荐?

陈小兵:肿瘤医生最希望患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为癌症只要发现早,十有八九能治好,癌症不可怕,肿瘤专科有办法。

如果发现的太晚,不管用多大的精力时间,用再多的方法,也仅仅是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患者人财连空,医者心力交瘁。在这种现实下,我就开始思考,如何以一己之力投身到癌症的防控理念的更新、防控知识的传播,那就是让患者能够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社会大众能够真正的抓一级预防,不得癌症、少得癌症。

之前我们的慢病防控有十六字方针: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但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十六字方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来讲非常管用,但是对癌症来讲显得力不从心。为什么?临床上不少癌症患者的生活习惯并不差,很注意饮食,也做到了戒烟限酒,他的心态也很平衡,但为什么还得癌症呢?

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在与病人深入的沟通后,我关注到了他的职业特点,有些病人是高三、初三的教师,他们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长期的熬夜。白天要早起监督早读、晨课,晚上要批改学生的作业,休息的时间就是5个小时左右,甚至不到5个小时。后来,我查资料发现睡眠的质量、睡眠的时间,与免疫力密切相关,而免疫力的高低与癌症是否发生密切相关,我也进一步通过查找资料发现一个结论,国外的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6个小时会导致癌症的高发,于是大概在2010年2011年前后,我开始宣传这个理念,我们一定要充足睡眠,一定要改善睡眠的质量,提高睡眠的质量。

同时我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有一些人是因为感染幽门螺杆菌之后得了胃癌。他很注意饮食,也不熬夜,但是很不幸得了胃癌。那么你回过头分析,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没有得到控制,而由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然后不典型增生,轻度、中度、重度最终发生癌变。对这种病人我们仅靠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要控制感染,甚至提前介入,积极预防感染。

那怎么预防?最好的预防感染手段是注射疫苗,乙肝病毒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我又提出“控制感染,疫苗优先”这八字方针。经过不断的探索,我把十六字方针上升为我自己现在天天传播、年年传播的健康40字箴言,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充足睡眠,定期体检,控制感染,疫苗优先,美化环境,绿水青山。

近几年,我一直在大力推进,我们要做防癌体检,防癌体检不是一般的体检,要做深度的,个体化的、量体裁衣的、规范化的、人文化的防癌体检,一般的体检往往流于形式,抽个血、验个尿,做个心电图、彩超,这样只能发现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等。

对癌症远远不够,癌症要规范化,要个体化,更要深度化。深度化的理念就是精准、个体,要认真的询问每一个体检者的病史,了解他的既往的发病史、遗传背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然后才能制定出个体化的体检方案,不是所谓的随便打勾,搞个套餐就可以,那绝对不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