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保信息互联互通带来多重效益

□叶龙杰(媒体人)近日,国家医保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自2021年参保年度起,全国参保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实时查询,参保信息质量明显提升。此项改革举措在解决重复参保问题、实现参保人员精准识别的同时,也将进一步织密、织牢全民医疗保障网,带来多重效益,为后续各项改革提供基础性支撑。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全口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亿。由于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分设,参保人员信息在各个统筹地区间彼此分割,极易产生部分人员同时参加两项基本医保制度的现象。重复参保一方面浪费了每年财政对城乡居民医保的补助资金,另一方面也给重复报销、套取医保基金留下了口子。堵住制度的漏洞、补齐制度建设的短板,需要从源头治理,通过信息收集和比对,实现对参保对象的精准定位,找出那些拥有双重参保身份的人员。参保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也有助于参保人员获得更为便捷的医保服务。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全国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显示,医保公共管理服务涉及28项内容,其中不少是以前参保人员呼吁解决的难点、堵点。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为例,此前存在手续过多、时间过长、职责不清等突出问题,为此甚至有人打了退堂鼓,降低了继续参保的积极性。其中症结,很大程度在于经办管理服务后台数据共享能力的缺乏,由此影响了医保服务能力的提升。推进参保信息的全国共享,根本点在于全国医保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在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过程中,该平台从无到有、边服务边改进,推动了各个统筹地区间、医保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和互换,同样也面临各地医保信息化建设进度不一、标准和规范有别的困难。在国家医保局的主导下,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已全部完成,医保电子凭证“出炉”,为建设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打下良好基础。展望未来,医保信息化是各项改革的重要支撑,推进医保高质量发展,提升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信息化能够发挥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如何更科学地确定医保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定量证据作为支撑。如何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学生、新生儿、缴费中断人员等实现参保覆盖?需要多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精准锁定未参保人群。如何让医保服务更便捷更高效?需要借助各种信息手段探索“互联网+医保”的应用方式。医保制度改革发展到今天,任何一项政策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国参保信息互联互通,也将为加快完善全民共建共享的医保制度提供助力。我国13多亿参保人员分布在大大小小不同的统筹区域内,这些统筹区域基本以市级为单位,相比以往以县级为单位,实现了较大的提升。但如果进行全国的比较,每个统筹区域在医保基金盘子、实际报销水平、保障内容上却存在着差异,由此提出了医保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补齐制度短板、逐步缩小地区待遇差距,是今后医保改革的方向,也就更需要有一个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全民医保数据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