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效果好吗?子宫内膜癌使用靶向治疗有治愈的可能吗?

尽管新的手术术式的不断突破、新的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不断产生,以及MDT为每一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和策略,这些努力使得三大妇科恶性肿瘤的预后较前有所改善。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转移性妇科恶性肿瘤依然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而实现肿瘤的个体化准确治疗有望真正解决此"瓶颈"问题。

这依赖于通过不同层面的高通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及免疫组学等大数据融合分析来揭示妇科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并与组织学分类相结合,具体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治疗获益预测以及临床预后评估和患者管理。

靶向治疗

该领域具突破性进展的就是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MSI-H/dMMR(+)的实体瘤,及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后出现进展的dMMR/MSI-H或DNA聚合酶突变或高肿瘤突变负荷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开启了转移性子宫内膜癌准确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

因此,建议对所有转移性子宫内膜癌进行错配修复蛋白或MSI状态的检测,有助于为需要二线治疗的患者提供治疗指导。

然而,并非所有转移性内膜癌患者均携带适合免疫治疗的分子特征,因此,对于微卫星稳定的内膜癌患者设计了多项临床试验,主要聚焦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药物(例如化疗、PARP抑制剂或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使用来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活性。

一项Ⅰb/Ⅱ期临床试验KEYNOTE-146显示,无论肿瘤的MSI状态如何,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对108例经过全身治疗后进展的晚期内膜癌患者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24周ORR期38%,DOR期21.1个月,中位PFS期7.4个月,中位OS期16.7个月,其中MSI-H亚组24周ORR为63.6%,MSS亚组24周ORR为36.2%。

对过度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浆液性内膜癌患者,建议在初始化疗中加入曲妥珠单抗。

新治疗方向包括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和使用PARP抑制剂,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需强调个体化,目前由于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缺乏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及评判标准,其研究成果尚未转化为临床可用的产品,因此现阶段建议结合患者的分子分型特征和组织学类型作为指导转移性内膜癌患者个体化准确治疗的重要依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