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癌症治疗的误区你踩了吗?有哪些是癌症治疗的误区?

癌痛发生率非常高,有1/4新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1/3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3/4晚期患者都存在癌痛。而规范地止痛可以使90%的癌痛得到有效缓解,75%以上的晚期肿瘤患者疼痛得以解除。

无论病人、医护人员,对癌痛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还存在众多欠缺。今天,和大家重点谈谈癌痛治疗中病人、家属、医护人员都可能存在的几个错误观点。

错误观点:

痛是肿瘤导致的,肿瘤治好就不痛了

一些肿瘤如胰腺癌、胃癌,疼痛往往是肿瘤刺激人体发出的早期信号。当肿瘤切除了或通过放化疗根治了,疼痛自然也就消失了。

而对于许多中晚期肿瘤病人来说,错误的观点,可能导致治疗方向错误。

神经病理性疼痛

这类患者的疼痛是神经受到破坏而不是单纯无菌性炎症刺激导致的,称之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即使肿瘤“治好了”,神经的破坏无法恢复,这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会持续存在甚至伴随终生。就如同很多老年带状疱疹病人,“疱疹”治好了,但疼痛依然存在,甚至会比原来更痛,其原因就是神经修复缓慢或者神经修复紊乱。

同时,长期的疼痛刺激会导致大脑中枢的敏化,也就是说,大脑已记住了这种疼痛并且将其放大。结果就是,即使没有外界的刺激,这种疼痛也仍然“存在深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换言之,就类似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不过性质更为严重。

非肿瘤原因导致的疼痛

对于肿瘤患者,约75%左右的疼痛是肿瘤导致的,还有约15%的疼痛是肿瘤治疗导致的(比如胸部术后肋间神经痛、腰椎术后腰背痛、比如化疗后周围神经炎、放疗后神经痛等),也还有约10%左右的病人,其疼痛并不是肿瘤导致的,而是和正常人一样,是因为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非肿瘤原因导致的。

换言之,肿瘤病人的疼痛,并不一定是癌痛。

错误观点:

痛了忍一忍,忍不住了再用止痛药

“忍”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对于癌痛病人尤其是慢性持续性疼痛的病人,很多时候疼痛是无法忍受的,没有经历或体验过那种疼痛的都无法理解。病人需要持续应用止痛药物,使血里面的药物浓度达到稳定才能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无痛睡眠是镇痛治疗的低要求,理想的镇痛治疗除达到此目标外,还应争取让患者达到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的目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按时给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推广的理念之一。如果这次少吃药了,下次为了止痛可能需要更多的药物,带来副作用更多。

也有很多患者担心阿片类药物(比如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有成瘾性的,吃了就戒不了。实际上,阿片类药物用于癌痛治疗,成瘾性并不高。

由于肿瘤的进展,病人疼痛加重,止痛药的剂量需要增加,同时阿片类药物有耐受性,许多病人吃药越来越多这是很正常的,这和成瘾有明显区别。

阿片类镇痛药的用药剂量,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而且,阿片类镇痛药物无封顶效应,剂量的确定应视患者个体化而定,所谓剂量应该为达到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耐受之间的平衡,对于非癌痛患者也是如此。对于任何严重疼痛的患者,无论肿瘤临床分期及预计生存时间长短,只要止痛治疗需要,都可以使用耐受量的阿片类止痛药,以达到理想缓解疼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