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自杀,心动便要行动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这是一个严肃且令人心痛的话题。自杀行为无论对个人健康、家庭幸福还是社会发展,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肖水源据统计,自杀是全球所有年龄组人群的前20位主要死因。每年,全球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这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离世。虽然从整体上看,全球的自杀率正在逐渐下降,但直到2017年,全球仍有84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死于自杀的人多于万分之一。我国自杀率持续下降自杀是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个体故意损害甚至毁灭自己生命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根据结局的不同,自杀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杀死亡,即一般意义上的自杀;另一类是自杀未遂,即采取了自杀行动,但没有导致死亡,身体基本上没有受到严重伤害。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标准化全年组年自杀率为10.5/10万,但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衡,有些国家年自杀率高于30/10万,另一些国家低于5/10万。2016年,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立陶宛,最低的是安提瓜岛。一般估计,自杀未遂的发生率是自杀死亡的10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出于种种原因,实际的自杀率一般会高于官方的报告。近些年来,我国的自杀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我国是世界上自杀率较高的国家,达到每年22/10万。粗略估计,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1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率在10/10万以下。现在,我国的自杀率处于世界较低的水平。重点关注老年人群自杀率是一个国家人群心理卫生状况的重要参照指标。关于自杀行为的分布特征,全球范围内都是自杀死亡男性高于女性,自杀未遂女性高于男性。一般认为,这与男性使用更为暴力、致死性更高的自杀方法有关。自杀率通常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青少年自杀事件常常成为社会焦点,但自杀率最高的人群仍然是老年人,65岁以上人群的自杀率一般是青壮年的3倍~4倍。老年人应当成为自杀干预和自杀预防的重点人群。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如何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完善老年人的自杀预防工作,是当前很迫切的一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男女两性的自杀率比较接近。有些报告估计,当时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性;农村居民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与全球性的分布特征不一致。但近年来,男性已经超过女性,农村居民自杀率也逐渐与城市居民接近。高危人群有四大类通常,自杀死亡的高危人群包括:(1)各种精神障碍患者,尤其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患者;(2)某些躯体疾病患者,如剧烈和持续疼痛、疾病终末期、毁容毁形的患者;(3)近期遭受重大打击和挫折者;(4)有过自杀未遂或自我伤害历史的人。虽然过去20年间,我国人群的自杀率已有大幅度下降,但青少年的自杀率一直比较稳定,甚至有升高的趋势。青少年的自杀未遂发生率也比较高,同样有升高的趋势。预防自杀 群体出力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都可以做出努力。(1)建立国家自杀预防战略,在国家、地区层面发展自杀预防政策,支持自杀预防措施的开展。(2)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具体措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技能训练,包括如何应对挫折和打击,如何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和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发展批判性思维,如何确定人生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3)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使有心理问题的人能够及时找到有效的、可以接受的、支付得起的精神卫生服务。降低对自杀、精神障碍的歧视,促进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利用。(4)普及有关自杀和自杀预防的知识,使人们认识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自杀想法的产生,可能与情绪抑郁和思维障碍有关,对于这些问题,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有效。(5)控制自杀手段的可获得性。例如,控制高致死性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三楼以上的建筑安装安全窗户,不开放高楼的楼顶等。(6)针对高危人群,发展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项目。(7)鼓励和支持对自杀行为和自杀预防的研究。多些认同,少些忽视□大庆市第三医院心理保健咨询单元主任 王海娜如果身边有人想自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首先,不要忽视他、指责他、抱怨他,多站在自杀者的角度去考虑,关注他求助的信号。也许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有时哪怕一句“先找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喝杯热水”等,也好过千万句“一切都会过去”“你死了别人会很痛苦”“你看我以前也这样,不要矫情……”“你就是太闲了才会这样……”对待有自杀倾向的人,最忌讳用怀疑、震惊、害怕、嘲笑的方式。请镇定地对待,并去理解他们。不要用激将法刺激他们,不要承诺说你不会告诉别人,不要任其独处、任其发展下去。记得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为了自杀,专门找了一本讲解自杀办法的书来看,并开始模仿。他在咨询中告诉我,跳楼必须要超过多少层楼,但他们学校没有那么高的楼,所以最终选择了上吊。但在上吊的过程当中,因为窒息,很痛苦,他挣扎了。他从绳子上掉了下来,基于身体的本能反应和痛苦程度,他突然对自杀这件事产生了怀疑。在我们的积极引导下,他最终走出了这个漩涡。曾经那个少年,不要停止爱自己□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教授 刘华清一项针对上海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24.39%的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15.23%的学生认真考虑过自杀,5.58%的孩子曾计划自杀,更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请这样帮助孩子们!1.家庭预防英国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曾提出“足够好的母亲”这一概念,要求母亲为婴儿提供足够但不会过多的抱持。在婴儿刚出生的一段时间,母亲要随时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帮助婴儿建立起全能自恋感;而随着婴儿能力的逐渐提升,母亲需要减少婴儿的依赖感,鼓励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但在他们恐惧时,及时陪伴他们回归到安全的环境中。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说:“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光。”我们不要试图去做完美的父母,也不要试图去塑造完美的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倾听孩子,接纳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2.学校预防学校要依照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设定适宜的课程,避免过重的课业压力给学生带来的身心伤害。同时设置更加综合的课程,借助体育、音乐、美术等传统观念中的“副课”,让学生有机会将负性情绪投射出去。学校要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并在学校设立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鼓励有需要的学生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绪及行为。3.社会预防自杀事件是媒体报道中一个不可避免的主题,但是要避免将此类悲剧演化为一场消费的盛宴。这类报道的着重点应放在鼓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在报道中运用“成功”“不成功”等具有诱导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自杀行为。建议在相关报道中附上心理援助途径,如危机干预热线、心理援助中心地址等。对于明星自杀事件,也应作为公共卫生问题进行中立的报道,除了要避免大版面、长篇幅的连续报道,也要避免添加过多的感情色彩。发现异样,你该怎么做□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14病区 王聪一旦我们识别出自杀的高危信号,该如何去帮助当事人呢?首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稳定当事人的情绪。1.激发当事人的内在力量:可以帮助当事人找到自我调整情绪的办法,比如说做些什么样的事情,他可以情绪好转,放松一些,能够从情绪的漩涡中缓解一下。2.客观构建支持系统:要让当事人意识到无论是来自亲人,还是朋友的社交网络,乃至工作系统、宗教信仰的支持,都是有力的保护因素。一方面可以让当事人分散注意力,多思考自己的支持系统;一方面利用情感的支持,助其走出阴霾。3.防止意外发生:如评估当事人存在自伤自杀的风险,需要监护当事人,保证他身处安全的环境,消除危险的工具。4.最后,如评估有风险,建议带当事人尽快到医院就诊,最大程度消除自杀风险。当极端情况发生时,我们首先要判断情境,选择应对方式,注意讲话节奏,注意倾听,注意异常的声音以及举动,敏锐警觉;语气不要急切,要温柔而坚定,适当鼓励引导当事人讲话;给予充分的支持与安慰,表达自己的关心。紧急时刻需要呼救,请更多人帮助,或者选择时机拨打“110”“120”进行紧急干预。阻断抑郁者的自杀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 黄悦勤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存,但为什么会发生自杀行为呢?自杀者有冲动性和非冲动性两种。冲动性自杀者可能是在遭遇一些负面事件后出现悲观、压抑、愤怒等负性情绪,失控后无法自制,最后采取极端的自杀行为来发泄和解脱。比如与爱人吵架后喝农药;失恋后吃安眠药;创业失败后跳楼等。非冲动性自杀者可能是因为身心、社会等因素而厌世,经过周密计划后采取自杀行动,而且不易被人发现。自杀可由精神障碍导致,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在幻觉和妄想支配下自杀;也有抑郁障碍患者,因为心情郁闷、悲观失望产生自杀意念,继而产生自杀行为。但自杀者并非都是精神障碍患者,也可能因社会文化因素而导致自杀,比如遭受重大创伤事件。自杀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产生自杀意念,即仅限于产生了自杀的想法,但未付诸任何实践。第二阶段是制定了自杀计划,例如对自杀的方式方法有详细计划,如买好了安眠药,准备好了刀。但此阶段仅限于计划,没有实际自杀行动。第三阶段是发生了自杀未遂,即采取了自杀的行动但由于抢救及时、自杀方法和工具选择等因素未能成功自杀。第四阶段,也是最严重的后果,即自杀死亡。这四个阶段的严重程度依次上升,相比其他三个阶段,“自杀意念”在人群中占有的比例相对最高,“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依次下降。如何预防因抑郁而自杀抑郁障碍作为精神障碍疾病中负担最严重的疾病,最主要的三大症状是一直情绪低落,对任何人和事都不感兴趣,生活中没有值得高兴的事。其他症状还包括睡眠障碍、乏力、周身不明原因的疼痛,自我评价降低。最严重时会悲观失望,自责自罪,感觉生不如死,产生自杀意念,继而导致自杀行为。抑郁障碍导致的自杀是否会有一些可辨别的前兆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是出现了抑郁症状,如情绪低,没兴趣,无快感,睡眠差,浑身疼,缺动力,随后就想到死,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一死了之就解脱了。一旦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人,我们要刻不容缓地采取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对于有自杀念头的人,应首先排除精神障碍。而对于确诊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应该及时诊治。自杀成功高发在周五晚上或者凌晨时段,如果有抑郁症状的人言语中表示“活着没有意义”“死了更好”,嘱咐和安排后事,表示无助、绝望和自身没有价值等意念,就应该在自杀成功的高发时段予以警惕,多注意这些人的行为。如果仅仅是普通的心情郁闷,则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心理保健,比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按照自己的兴趣处理事务,找亲朋倾诉等。如果意识到自我情绪太差,无法排遣,应该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或精神科大夫诊治。对于较为严重的、有幻觉妄想支配的人,或者有自杀念头且有可能实施计划性自杀的抑郁症患者,一旦发觉苗头,应该实施24小时不离开的监护,并尽快送到精神专科医院救治。想不通时 打热线电话聊聊吧□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 梁红 王翠玲 杨甫德小李是个很顾家的男人,一心想着让家人日子过得好些。然而,去年投资失败,他损失了100多万元。为此,妻子埋怨他,带孩子回了娘家。父母也不理解他,没有帮他还钱。一个多月他寝食难安,瘦了15斤。经过无数次的内心挣扎,他走上了高楼的天台……小李跳下之前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他拨打了心理援助热线。“你好!感谢你信任热线,我非常愿意帮助你。请问你现在在哪儿?”“在天台。我已经走投无路了,唯有一死才能解脱。”“你现在站在天台上,我很担心,也很揪心。你现在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来我们好好谈一谈。”小李拒绝了咨询员小韦的要求。小韦继续劝慰:“我虽然很难体会你的困境和感受,可我能理解你在那样的处境下出现自杀的想法。既然电话接通了,我们一起想办法。”小李或许被小韦的真诚打动,顺从地走下了天台。小韦的心踏实了一些,询问道:“听得出来,你好像遇到了一些难题,慢慢说,我会在这里陪着你。”小韦的询问触动了小李,他开始倾诉心中的委屈、无助、无力和绝望。更多的问询让小李开始客观看待困境及自杀问题。“如果真的自杀了,会有什么是你不想看到的后果?你的生命中是否还有什么让你割舍不下?”60分钟的交谈,小李的情绪稳定了,带着希望挂断了电话……一周后,小李特意打来电话致谢:“我很幸运那天拨通了电话,我也愿意承诺你们以后不再做任何伤害自己的行为。”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800-810-1117或010-82951332)2002年开通,最主要的任务是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全年24小时畅通,至今已经接听40多万次的来电。通过热线的干预,来电者自杀危险人数下降到35.6%;平均希望程度比来电时增加了8.8%,平均痛苦程度下降了23.4%,想死程度减轻了23.5%。热线的即时性、隐匿性、便利性注定其在危机干预中有着重要地位。为了便于群众记忆和拨打,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短号码(如95195)。只要在中国,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获得及时、免费、专业的心理服务。所以,朋友,需要倾诉时,甚至想到生命的终点时,给我们打个电话,我想跟你聊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