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做好细节是关键一环

□李阳和(媒体人)9月1日,有两则关于垃圾分类的消息进入公众视野,一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二是《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深圳垃圾分类进入“强制分类”时代。中央高位推动,地方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每个公民应重视且力行的大事。要想让垃圾分类成为社会风尚、全民行动,除了有法规、制度的硬约束外,还应从细节入手,做好软服务。不可否认,以法治为基础的硬约束,为推进垃圾分类的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仅靠外力强行推动,往往只能收到一时之功,难以达到长久之效。为了让垃圾分类从强制变为自觉,政府部门、社区机构等还需想办法落实好配套措施,尤其要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实、做细,使之变得好操作、易操作。在这方面,上海、北京、苏州等一些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例如,有的街道推出了智能垃圾分类桶,帮助居民更便捷地投放;有的小区为了避免居民开关桶盖把手弄脏,为每个垃圾桶加装可自动打开桶盖的牵引绳,省去了居民“掀盖”环节;为解决厨余垃圾破袋投放容易弄脏手的问题,有的小区用上了全自动破袋智能机器人。笔者所在的小区,回应业主诉求,不仅把厨余垃圾桶迁置到远离楼门之处,还在旁边加装了便民洗手池。这一小小的改善,让大家在按要求把厨余倒进相应垃圾桶时方便、舒心,无形中提高了居民投放厨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以前,很多人担心弄脏手,厨余垃圾是“一袋扔”,使厨余垃圾桶形同虚设。其实,经过这几年的宣传,大多数居民都已明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有部分人对垃圾分类不配合,甚至抵触,背后可能是嫌麻烦,有畏难情绪。要想垃圾分类不那么难,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态度,多从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针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着力加以解决、引导,从细节着手推动垃圾分类得到更好的落实。这既关系到群众的满意程度,更考验着精细化治理的能力。做好垃圾分类,需久久为功。每一处细微的改善,都有利于促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而一旦好习惯养成,城市则能真正成为洁净、美丽的家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