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PET/CT之检查原理篇

PET/CT中文名为“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其临床应用已有四十余年。1974年第 一台商业化PET应用于临床,1992年第 一台全身PET投入使用,2003年随着带16排CT的全身PET-CT的商用,全球各大厂商停止了对单独PET的生产销售。截至目前,国内各大医院核医学科已装机200余台,伴随市场准入门槛的逐渐降低,PET/CT在未来有可能进入医保或部分进入医保,并且随着诸如联影等国内公司在大型医疗装备的国产化努力,其装机数量势必呈现井喷态势。

有人或许疑惑了,核医学科还有个ECT,它和PET有什么关系呢?严格来讲,PET与SPECT均属于ECT家族成员,前者是双光子显像,后者是单光子显像,它们都通过体外探测人体发出的伽马射线来显像。但由于历史习惯的原因,在我国一般说起ECT单指SPECT,而PET/CT因其“贵”与“新”则被大家单独对待。

PET和SPECT都是功能显像,从它们的3D图或断层图上我们可以看见多个黑色浓聚灶,对这些病灶部位的诊断,就需要借助两者兼有的CT部分,之后才能得到PET/CT融合图像,从而得出“左肺上叶前段周围型肺癌,多发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PET/CT显像必需借助一种神药—正电子放射性化合物,它包括2部分,一是正电子,如18F、11C、13N、15O等,一是化合物,如葡萄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酸、受体、配体及水等。物理师、化学师生产出这两部分,并将其结合成放射性化合物,检验合格后由护士注射进患者静脉里,被患者体内组织(正常组织和肿瘤、炎症等病变组织)不同程度的“吸收滞留”。接下来,正电子与邻近组织中的负电子结合,发生湮灭辐射,产生两个能量相等(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γ光子穿透出人体,被体外的PET探测仪探测到,经一系列后处理就会得到正电子化合物在人体全身脏器的分布图(即PET图像),再与CT部分扫描得到的解剖图像融合,得到集人体功能与形态于一体的PET/CT融合图像。

现在临床常用的显像剂是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它利用肿瘤细胞爱吃且多吃葡萄糖的特性,使肿瘤细胞原形毕露。除了18F-FDG外,还有多种显像剂如11碳/18氟-胆碱、11碳-乙酸盐、13氮-氨水(血流灌注)、18F-FLT、18F-FMISO(乏氧显像)、18氟-多巴、18氟-雌激素受体等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代谢、合成角度了解组织内的功能情况(附表为医疗机构被批准制备的12种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这个过程就好比在敌人疾病内部派驻间谍,通过间谍随身携带的无线电装置发出疾病内部情况的电报,并使用接收设备从而及时清晰地掌握敌人内部情况。

您可以免费咨询医生在线网PET-CT服务中心的在线医生,将针对您的身体状况或疾病进行详细了解后,给您一个满意和适合您的建议和答案。医生在线网PET-CT服务中心是一个免费的公益性咨询和预约平台,竭诚为大家服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